歷史簡介 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,她的本名為濠鏡或濠鏡澳,因為當時泊口可稱為"澳"。澳門及其附近盛產蠔(即牡蠣),蠔殼內壁光亮如鏡,澳門因此被稱為蠔鏡。後人把這個名稱改為較文雅的"濠鏡"。清乾隆年間出版的《澳門紀略》中說:"濠鏡之名,著於《明史》。東西五六里、南北半之,有南北二灣,可以泊船。或曰南北二灣,規圓如鏡,故曰濠鏡。"從這個名稱中,又引申出濠江、海鏡、鏡海等一連串澳門的別名。
澳門的名字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國女神──天后,她又名娘媽。 據說,一艘漁船在天氣晴朗、風平浪靜的日子裡航行,突遇狂風雷暴,漁民處於危難。危急關頭,一位少女站了出來,下令風暴停止。風竟然止住了,大海也恢復了平靜,漁船平安地到達了海鏡港。上岸後,少女朝媽閣山走去,忽然一輪光環照耀,少女化做一縷青煙。後來,人們在她登岸的地方,建了一座廟宇供奉這位娘媽。
十六世紀中葉,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時,詢問居民當地的名稱,居民誤以為指廟宇,答稱“媽閣”。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譯成"MACAU",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。
在後來的四百多年時間裡,東西文化一直在此地相互交融,留下了許多歷史文化遺產,使澳門成為一個獨特的城市。
自1999年12月20日起,澳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。在“一國兩制”政策的指引下,澳門實行高度自治,享有行政管理權、立法權、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,而澳門的社會和經濟方面的特色會予以保留並得以延續。
澳門的面積很小,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,也是亞洲人均收入比較高的地區。
澳門是一個國際化的都市,幾百年來,一直是中西文化融和共存的地方。 地理位置及面積
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,位於中國廣東省東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,毗鄰廣東省,與香港相距60公里,距離廣州145公里。 澳門特別行政區由澳門半島、氹仔和路環兩個離島組成。總面積共27.5平方公里,其中澳門半島8.8平方公里、氹仔6.4平方公里、路環7.6平方公里、路氹填海區4.7平方公里。澳門半島與氹仔之間由三條澳氹大橋連接,包括:嘉樂庇總督大橋(2.5公里),友誼大橋(4.5公里),以及西灣大橋(2.2公里),當中最長的友誼大橋可直接通往位於氹仔的澳門國際機場。本澳首條斜拉橋 — 西灣大橋,已於二零零五年一月九日正式投入使用。雙層大橋上層有六條行車線,而下層則有四條行車線。 下層將於颱風期間開放供使用。氹仔和路環之間也有一條約2.2公里的路氹連貫公路相連。 旅客除可經澳門半島最北面的關閘到達中國的珠海市和中山市外,亦可經位於路氹城的蓮花大橋到達珠海的橫琴島。 * 橫琴/蓮花口岸旅客過境通道因進行維修,由2005年9月17日起暫停使用,為期暫定一年。 時間
澳門的時間比格林威治標準時間早八小時。 人口
在2005年3月底,澳門居民約有46.98萬人,其中大部份居民住在澳門半島,兩個離島人口較少。 澳門居民以華人為主,佔總人口的95%,葡籍及其他國籍人士只佔5%左右。 語言
中文和葡文是現行官方語言。居民日常溝通普遍使用廣州話,但許多居民也能聽懂普通話(國語)。英語在澳門也很通行,可在很多場合應用。 貨幣
澳門的官方貨幣單位是澳門幣(PATACA)。紙幣面額計有10元、20元、50元、100元、500元及1000元六種;硬幣有1毫、2毫、5毫、1元、2元、5元和10元七種。
在澳門售賣的商品和所提供的服務收費一律以澳門幣計算,但也可使用港幣或其他流通貨幣。兌換率按市場浮動率釐定。
1美元約兌換澳門幣8元。港幣100元約兌換澳門幣103元。
銀行、酒店或銀號均提供兌換外幣和旅行支票的服務,而且地點適中,十分方便。另外,澳門國際機場和葡京酒店內提供二十四小時兌換外幣服務。
本地或外地貨幣可自由出入境,數量不限。此外,信用卡也可以在澳門部份商店流通使用。 氣候
澳門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西側,是中國大陸與南中國海的水陸交匯處,位於北回歸線以南,冬夏季風向相反,屬季風區及氣候分類方面屬夏季多雨暖溫帶氣候,每年以10月中旬至12月天氣最佳,最為舒適。 1月和2月是澳門冬季,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接踵而至,經過華中華南進入澳門,帶來寒冷乾燥的北風,市區溫度有時會降至攝氏10度以下,通常這兩個月內記錄得全年最低氣溫,由於大氣中水氣含量不足,故降雨量及降雨日數較少。 3月和4月是季節交替期,南中國沿岸吹東或東南風,氣溫及濕度上升,春季期間,除了間中極為潮濕,有霧、毛毛雨及能見度低之外,其餘日子天氣尚好。 澳門夏季較長,5月至9月由於天氣炎熱及潮濕,故此帶來不少惡劣天氣,如暴雨及雷暴等。而水龍捲亦偶有出現,同時5月至10月,頻密地出現熱帶氣旋,造成這段時間內不論雨量、氣溫、降雨日數及雷暴等,都達至全年最高峰。當本地區懸掛 8號熱帶信號時,所有海上及航空運輸中斷。 10月秋季來臨,亞洲大陸天氣轉涼,澳門秋季時間短暫,天色晴朗,天氣穩定,舒適度高,最後返回清涼乾爽的11月,而北方的冷空氣亦準備在12月,週而復始,再次入侵。 三十年氣象元素統計值 ( 1971 - 2000 ) | 全月 | 氣溫 (°C) | 平均相對濕度 (%) | 日照時間 (h) | 總雨量 | 風 | 雷暴 | 霧 | 平均最高 | 平均 | 平均最低 | 總量 (mm) | 日數 | 盛行風向 | 平均風速 | 日數 | 日數 | 1月 | 17.7 | 14.8 | 12.2 | 74 | 132.4 | 32.4 | 6 | N | 13.7 | 0 | 2 | 2月 | 17.7 | 15.2 | 13.1 | 80 | 81.8 | 58.8 | 10 | NNW | 13.2 | 1 | 5 | 3月 | 20.7 | 18.2 | 16.2 | 85 | 75.9 | 82.5 | 12 | ESE | 12.1 | 2 本文出自: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405101205829
陳豐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|
|
留言列表